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行业资讯

筑牢招投标市场健康发展基石

近日,国家发改委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明确项目范围、建立专家库共享目录、完善协同服务机制。这项改革旨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招投标领域长期存在的“熟面孔”“老关系”“评标常委”等问题。

远程异地评标指依托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在不同行政区域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建评标委员会,对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进行资格预审和评标。这种方式分为主场和副场。项目所在地的评标现场为主场,所在地以外的评标现场为副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招标人、投标人和评标专家“区域隔离、远程协同”的新模式。

《通知》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加强资源共享、完善协同服务机制、理清主副场责任和加强组织保障。在资源共享方面,要求确定实行远程异地评标的招标项目类型和规模标准,并建立评标专家库共享目录和评标场所工位共享目录。协同服务机制方面,要求建立主副场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副场补偿机制、强化评标服务保障,并明确专家劳务报酬标准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副场专家报酬。

远程异地评标提高了信息保密程度,净化了评标环境。通过异地抽取专家参加评审,减少了评标环节中人为、人情因素的干扰。这种方式实现了专家资源共享,有效解决了专家抽不到、评审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对部分偏远地区来说既解决了专家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又能充分利用优质专家资源。

各地在实施远程异地评标时,普遍采用了分级分类的策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相关单位根据实践应用情况不断优化完善技术标准,提高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要搭建全国远程异地评标共享节点,按照开源、中立、共享、兼容的原则继续做好技术支持。

这项改革标志着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改革进入新阶段,不仅提高了评标效率,更从制度设计上有效遏制了招投标领域的腐败现象,为建立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招投标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