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处罚意见:这种评标方式全部作废!“分工评审”的潜规则被彻底打破!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7 08:43
浏览 次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的通知“第十八条评审专家应当严格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按照客观、公正、审慎的原则,根据采购文件规定的评审程序、评审方法和评审标准进行独立评审。”“分工评审”的潜规则被彻底打破!
近日,财政部一份重磅文件在政府采购圈掀起巨浪:明确禁止评审专家在评标过程中分工查看投标文件。
这意味着过去常见的"你看技术部分,我看商务部分"的操作方式被全面叫停。
有专家直言:"这是政府采购评审制度二十年来最重大的变革!"一位从业15年的资深评审专家透露:"以前遇到投标文件多的项目,分工看标书是行业常态,现在这条路彻底走不通了。"
一、惊心现状:90%的专家曾参与过分工评审
在政府采购领域,评审专家分工看标书的现象有多普遍?某省级政府采购中心数据显示,在采购金额大、投标供应商多的项目中,高达90%的评审委员会曾采取过分工协作的方式。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信息化项目评审,有28家供应商投标,每家投标文件都厚厚的三四本,加起来有一米多高。"一位不愿署名的评审专家表示,"如果要求每个专家都看完所有文件,可能需要连续评三天三夜,这根本不现实!"
正是这种"现实困境",让分工评审成为了行业潜规则。然而,这种追求效率的做法却埋下了巨大的法律风险。
二、财政部铁令:三种情况绝对禁止分工
根据财政部最新指导意见,以下三种情况严格禁止分工评审:
1. 主观评分项必须独立完成
①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重点难点分析等需要专业判断的内容
②服务承诺、项目管理等有分值区间的评分项
③任何需要专家运用主观判断的打分项
2. 禁止发表倾向性意见
①专家在汇总评审情况时只能说"某某证明在第X页"
②严禁说"这个很好""我认为可以得高分"等倾向性言论
③即使暗示性的肢体语言也在禁止之列
3. 争议事项集体决策
①对招标文件理解存在分歧时必须讨论
②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做出结论
③不同意见必须书面记录在评审报告中
表:政府采购评审中允许与禁止的分工行为对比
三、惨痛教训:这些案例让人警醒
案例一:某省级信息化项目流标事件
2023年,某省一项预算5000万元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因评审专家分工评审被供应商投诉。财政部门调查发现,3位专家分别负责查看不同供应商的技术方案,最终导致评分结果出现重大偏差。项目被迫重新招标,采购周期延长两个月。
案例二:专家被处罚20000元
2024年初,某市一位评审专家因在评审过程中明确告诉其他专家"这份技术方案写得很好,应该给高分",被财政部门处以20000元罚款,并禁止一年内参加政府采购评审活动。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违规问题,而是涉嫌违法。"财政部相关人士强调,"独立评审是法律底线,绝对不容触碰。"
四、解决方案:三大举措应对新规
1. 电子化评标助力效率提升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0%的政府采购项目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电子评标系统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智能比对、自动计算等功能,大幅提升评审效率。
"电子标书解决了查找困难的问题,"某采购中心负责人表示,"专家只需要关注评审要点,系统会自动定位到相关章节。"
2. 优化评审流程设计
①合理设置评审时间,避免"赶时间"导致的违规操作
②建立大型项目评审保障机制,必要时安排多天评审
③提前组织专家熟悉采购文件,减少现场阅读时间
3. 强化专家培训与管理
省级财政部门正在加强对评审专家的培训考核。"我们要求专家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规则,"某省财政厅采购监管处负责人表示,"每次培训都必须强调独立评审的重要性。"
五、深远影响:政府采购走向新纪元
带来的不仅仅是评审方式的改变,更是整个政府采购文化的重塑。
1. 评审质量将大幅提升
"要求专家全面阅读投标文件,实际上是为了保证评审质量。"某大学教授认为,"只有全面了解所有投标人的方案,才能做出最公正的判断。"
2. 供应商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过去由于专家分工评审,可能导致某些供应商的方案没有得到全面评估。新规确保每家供应商的投标文件都能被所有专家审阅,竞争环境更加公平透明。
3. 专家责任进一步强化
"签字就要负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财政部相关人士强调,"每个专家都必须对自己的评审意见承担法律责任。"